归化guīhuà
(1) 归服而受其教化
英submit to the authority of another(2) 旧时指甲国人民加入乙国国籍,归顺,服从
例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英naturalized⒈ 归顺,归附。
引《汉书·匈奴传下》:“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
《晋书·武帝纪》:“﹝咸寧五年﹞三月, 匈奴都督拔奕虚帅部落归化。”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 苗亦归化。”
鲁迅《伪自由书·王化》:“这些久已归化的‘夷狄’,近来总是‘哗啦哗啦’,原因是都有些怨了。”
⒉ 同化。
引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日本定法,夙有蕃别, 欧美近制,亦许归化。”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二》:“还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⒊ 旧谓甲国人入乙国籍。
归服、归顺。
归guī(1)(动)返回:~国华侨。(2)(动)还给;归还:物~原主。(3)(动)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殊途同~|千条河流~大海;各族人民一条心|把性质相同的问题~为一类。(4)(介)由(谁负责):一切杂事都~这一组管。(5)(连)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表扬~表扬;可就是突击任务没分配给我们。(6)(名)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运算时用九归口诀。参看〔九归〕。(7)(guī)姓。
化读音:huà,huā[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发达的屠宰业,使归化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肉食品加工基地。
在汉译英时,可视材料内容对中文文本作适当删改,也可采用解释性翻译,归化或异化的手法进行翻译。
但作者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发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归化和异化亦然。
西兰公国的公民国籍归化证明,不过现在并不开放申请。
从来源角度分析,喜马拉雅鸭茅亚种为当地起源类型,鸭茅亚种为外来归化种的可能性较大。
有人甚至说,明代万历年间建成归化城后内地人到土默川做生意耍手艺种庄稼也是走西口。
事实上,沙特、阿联酋,包括巴勒斯坦自己,队里都有经不起严谨推敲的多重国籍、归化球员。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异化与归化优势互补,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本章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异化和归化的优点和缺点,对上述原则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