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沙弥和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十shí(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戒读音:jiè戒jiè(1)(动)防备;警惕:~心|~备|~骄~躁。(2)同“诫”。(3)(动)戒除:~烟。(4)(名)指禁止做的事情:酒~|杀~。(5)(名)佛教戒律:受~。(6)(名)戒指:钻~(镶钻石的戒指)。
罗平烺撰写的“十戒书”,下属官员看了似乎不是戒惧、戒忌,而是纷纷赞美、大为感动,这与“戒”的本意也似乎不符。
但保罗把夏甲和西乃山置于一处,摩西在西乃山得到十戒。
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受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沙弥尼,而后成年受具足戒方为比丘、比丘尼。
在西奈山上他从上帝那里接受了十戒。
就我们而言,情况并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伦理道德包含犹太教的十戒在里面。
十戒和本章所列的典章有什么关系?
罗平烺的《爱民十戒书》与朱元璋的《戒石铭》,可谓异工而同曲。
每日十戒的一个有令人有趣方面是它强调了按每一天来执行。
佛教经典对于戒律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广泛的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具足戒等等。
“十戒”组织的头领名叫拉扎,这是根据神奇漫画的一个角色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