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传yóuchuán
(1) 驿传,传递文书的驿站
例邮传冗费。——《明史》英post;mail⒈ 传舍,驿馆。
引宋王禹偁《商於驿记后序》:“吴、越、江、淮、荆、湘、交、广,郡吏上计,皇华宣风,憧憧往来,皆出是郡,盖半天下矣。故邮传之盛,甲於它州。”
元周权《宵征》诗:“野路无邮传,迢迢第几程。”
清赵翼《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漕渠过万艘。”
⒉ 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引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⒊ 转运官物,传送文书。
引《新唐书·崔衍传》:“州部多巖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
《宋史·王全斌传》:“邮传不通者月餘, 全斌等甚惧。”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荔枝之祸》:“邮传者疲毙於道,极为生民之害。”
⒋ 传播,口耳相传。
引唐柳宗元《与裴埙书》:“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传递书信的地方。
邮yóu(1)(动)邮寄;邮汇:上月给家里~了二十元。(2)(形)有关邮务的:~包|~车|~费|~件|~局|~票|~亭|~筒。
传读音:chuán,zhuàn[ chuán ]1.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2.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秦汉时期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各项统一措施的实施和交通网的建立为邮传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此,清政府对部院进行了大改组,同时增设邮传部。
邮传部成立之时,恰逢利权运动风起云涌之际。
主张“铁路国有”而引发形势失控的内阁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邮传部尚书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密友,并由袁大力举荐、庆王首肯上位。
一次,邮传部尚书空缺,奕劻示意众人,此缺当售银三十万两。
所以,四大项中只有铁路收入最为可观,晚清时占到整个邮传部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
官邮传部郎中及驻新加坡领事。
老芮的事迹逐渐在高邮传为美谈。
中国古代驿站和邮传与中国古代旅游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