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tōngxìn
(1) 相互之间交换信件;用书信反映情况
例经常与朋友通信英municate by letter;correspond⒈ 互通音信。
引《晋书·王澄传》:“因下牀而谓澄曰:‘何与杜弢通信?’”
唐李德裕《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意》:“又恐回鶻与吐蕃通信,已令兵马把断三河口道路。”
⒉ 通报消息。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裴僕射家拣定了做亲日期,叫媒人到张尚书家来通信。”
《九命奇冤》第十八回:“哪一个不受过侄老爹大恩,谁还去通信呢?”
今指用电讯设备或用书信传递消息,反映情况。 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五三回:“华福又奏明请颁一种密电本,以便秘密通信。”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以后我们可以常通信的。”
《人民日报》1982.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⒊ 报道消息的文章。
引鲁迅《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我现在要说的,不过那通信里的必须指出的几点。”
徐铸成《报海旧闻》十六:“《大公报》先后刊登农村调查通信、旅行通信、旅行写生以及由长江同志主持的战地通信。”
用书信与人互通消息。
如:「自从别后,久未通信问候。」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信读音:xìn,shēn[ xìn ]1.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 崇奉:信仰。信徒。
4.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7. 同“芯2”。
8. 姓。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访问实际工作部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这种情形下看到关键的人物,依靠电脑屏幕和这个人面对面交流。并靠键盘,跟主要决策者一样,可以获得相同的数据库和信息。
同通信的道理一样,接见时也要鼓励服刑人员努力改造,服从管理,争取早日释放。当然可以说说日常的家长理短等远亲近邻的事,但有碍服刑人员思想改造,家中发生变故壬辰新建事先同监狱民警沟通,以免让服刑人员不稳定,产生逃跑自杀等。
如今,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还保持着写信的习惯,但连环信仍然是一种独特的通信方式。
通信和交通解决了,其他的随其自然能够实现的。
信息技术扩展增加到全球化用方式除促进通信之外。
可以说,奥运通信保障的重任重于泰山。
然后,如果遵循在每次踌躇译者作出选择,从所说过的事在我们的第一章关于通信的话,那必然是真的,他选择之间不是选择,但却之间精确相等数量的等价物,可能都或多或少不精确。这样一个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个性,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选择是不容否认的。
指导员见到通信员安全地通过日本人的哨卡时,才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给他,叫他暂时搬出衙门,好遮人耳目。
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