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引《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
《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杜甫《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礼与乐。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
礼lǐ(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
乐读音:lè,yuè,lào[ yuè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乐。声乐。乐池。乐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歌(①音乐与歌曲;②有音乐伴奏的歌曲)。乐正(周代乐官之长)。乐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末世里,人们抛弃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整个世界变得残酷的令人发指,而董锋这样的单纯孩子想要活下去太难。
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石磬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形成。
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昔刘向有言王者宜兴辟雍,陈礼乐,以风化天下。
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
二为汉代人天命观和礼乐制度的变化在注解中的体现。
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
原来教坊司隶属礼部,设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各一人,这地方可不只是管理官妓,教坊司是朝廷的礼乐机构,宫廷各项大礼需要的音乐歌舞同样需要教坊司负责。
对于王公贵族而言,诗书礼乐自然是必修课程,但是一旦发生战事,贵族也必须要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因此每一个贵族子弟都必须努力练习武艺。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而著称,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是世界上音乐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