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hányī
(1)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例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英winter clothing⒈ 御寒的衣服。
引晋陶潜《拟古》诗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唐梁洽《金剪刀赋》:“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元好问《望归吟》:“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洛阳来,肠断空闺擣秋月。”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⒉ 即冥衣。多用纸制作。
引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⒊ 指十月初一祭扫之节。
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⒋ 谓因衣服单薄而受寒。
引《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冬日御寒的衣服。
寒hán(1)(形)冷(跟‘暑’相对):~冬|~风|天~地冻|受了一点~。(2)(形)害怕;畏惧:心~|胆~。(3)(形)穷困:贫~|~素(旧时形容穷苦的读书人家)。
衣读音:yī,yì[ yī ]穿上。 【组词】:衣锦还乡、衣锦荣归
考虑到贫困地区主要缺乏秋冬防寒衣物,提倡捐赠棉衣裤、毛衣、羽绒服、棉、呢大衣等,大人或者孩子的都可以接收。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是你秋天穿上的御寒衣服…
天气渐寒衣服加,不要太厚看温差。适应气候身体棒,抵寒能力渐提高。风湿腰腿早添衣,护腰护膝及时戴。适度运动腰腿舒,晚间早睡热炕头。愿冬日精神爽!
视听室冷气强,记得备妥御寒衣物。
寒衣节前夕,原本供市民网络祭祀的津祭网纪念馆,却遭遇了“找不到网页”的尴尬,让不少热衷文明祭扫的市民着急不已。
霜降日提醒:天气渐冷,准备好放寒衣物,昼夜温差变大,注意夜间保暖睡眠,冷气袭击,注意强身,防止感冒等风寒疾病,按时休息,保证精神,提高抵抗寒冷能力。
大寒来临,送你一枝寒梅,愿你历经人生坎坷,拥有傲雪凌霜的品格和气质;送你一缕寒风,愿你遇事冷静沉着,机敏如风;送你一件寒衣,祝你大寒节气温暖快乐。
棉猴儿能把人裹得十分严实,是再好不过的御寒衣了。
考虑到贫困地区主要缺乏秋冬防寒衣物,提倡捐赠棉衣裤、毛衣、羽绒服、棉、呢大衣等。
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乙未年寒衣节祭祖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