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哲学用语。谓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变化。
引《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晋郭象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庄子·大宗师》“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晋郭象注:“卓尔,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天之所生者独化也。”
⒉ 犹转化、变化。
引《汉书·邹阳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而不牵於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
颜师古注:“言圣王制御天下,亦犹陶人转钧。”
独dú(1)本义:(形)单独、独自。(2)(副)唯独;表示唯一:~有一人。(3)(形)自私;容不得人:这人真~。
化读音:huà,huā[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