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声威教化。
引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择皇齐之令典,致声化於雍熙。”
《南齐书·高帝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尘,殊类同规,华戎一揆。”
金王若虚《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昔予閒居於东垣,闻沃州寧晋有贤令尹,民乐其政,歌而舞之,声化蔼然,愈久益播。”
⒉ 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
声shēng(1)(名)(~儿)声音:雨~。(2)(量)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喊了两~。(3)(动)发出声音;宣布;陈述:~东击西。(4)(名)名声:~誉|~望。(5)(名)声母:双~叠韵。(6)(名)字调:平~|四~。
化读音:huà,huā[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