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具]舍利shèlì
(1) 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
英梵sarīra;Buddhist relics⒈ 梵语,意译“身骨”。 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
引《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 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
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 明宋濂《璋公圆冢碑铭》:“以某年月日,奉舍利灵骨归窆於郡之龙井辩才塔南,遵像法也。”
《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颂毕,荼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
⒉ 契丹管军头目。
引《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 契丹舍利萴刺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
胡三省注:“舍利、惕隐,皆契丹管军头目之称。”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其所署将帅, 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 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餘骑。”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征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
1.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2.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3.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4.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5. 姓。
利读音:lì利lì(1)基本义:(形)锋利;锐利。(2)(形)顺利;便利:不~|成败~纯。(3)(名)利益:有~有弊。(4)(名)利润或利息:暴~|本~两清。(5)(动)使有利:毫不~己;专门~人。(6)(Lì)姓。
古书中记述其他荼毗高僧而获舍利者亦为数不少。
凡事只要循着天理人情去作,自然会大吉大利,佛是空,舍利也是空。
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善入,於彼国土。
考古人员对寺内的塔址和殿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众多文物,如石灯台经咒幢、舍利塔、鎏金小铜佛、银质小佛、小红陶塔、壁画残片、瓦当、开元通宝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距这次上响石山庄夺紫瑰盆不到五年,即唐穆宗之父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还发生了唐宪宗恭请法门寺内的佛骨舍利子人宫供奉的大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外空间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为外供养和内供养,内空间分为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地下层由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大空间构成。
开化寺南山坡上,有一座石造舍利塔,是大愚禅师塔。
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