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省作“赳桓”。
引《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又《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汉书·赵充国传》:“在汉中兴, 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颜师古注:“赳赳,劲也。桓桓,威也。”
清伤时子《苍鹰击·校迎》:“可惜赳赳桓桓的四百兆人哪,竟硬逼著,都化做弱虫性质,孽雁心肝!”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八》:“夫西洋火药局多在空旷寥廓之区,无在城市稠密之地者。彼赳桓之武员,但图取携之便,不復顾及民生,岂知貽害如此之鉅哉!”
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将见絃诵之士怀经济,赳桓之士尽腹心。”
赳jiū(形)赳赳;健壮威武的样子。
桓读音:huán桓huán(1)(名)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为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2)(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