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kǒuzhū-bǐfá
(1) 口头谴责,笔端讨伐
例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明·汪廷讷《三祝记》英condemn both in speeches and in writings⒈ 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也用于谴责坏人坏事。
引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巴金《军长的心》:“你们作家用笔写,我们用子弹、用手雷、用大炮写。你口诛笔伐,我们夺取山头。”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大张挞伐、笔伐口诛
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口诛笔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查看更多
口kǒu(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诛读音:zhū诛zhū(1)(动)〈书〉杀(有罪的人):~戮|伏~|罪不容~。(2)(动)〈书〉谴责处罚:口~笔伐|天~地灭。
笔读音:bǐ笔bǐ(1)本义:(名)写字画图的用具:(名)写字画图的用具(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3)(动)用笔写出:代~。(4)(名)笔画:“大”字有三~。(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
伐读音:fá伐fá(1)(动)砍:~树。(2)(动)攻打:讨~。
但正如他们口诛笔伐的银行家那样,很少有人会这么想。
人人口诛笔伐,痛斥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对坏现象我们要口诛笔伐。
未能将坏人“投畀豺虎”于生前,当然也只好口诛笔伐之于身后。
当弊案爆发时,人人口诛笔伐那些监守自盗的官员。
对这种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我们必须口诛笔伐,使之无处容身。
俄国人用口诛笔伐乌克兰的方式来纪念俄格战争一周年。
批判会上,同学们个个口诛笔伐。
对社会的不公进行口诛笔伐,正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同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