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民的才干。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唐 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此人察风云以辨天时,望气色而观地理,有经济之才,安天下之手。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
经济之才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济读音:jì,jǐ[ jì ]1. 渡,过河:同舟共济。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3. 补益:无济于事。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才读音:cái才cái(1)(名)才能。(2)(名)有才能的人:~子。(3)(名)姓。(4)(副)基本义:刚才;表示以前不久。(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
同是因杨妃起家,杨国忠生得一表人才,既心狠手辣,又有经济之才,短短时光已是权倾朝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称得上是炙手可热,无论权势地位都远远压倒了李安。
于是三娘虽没成经济之才,但有一身好武艺也很合扈家胃口,所以,在庄里,三娘和犬子已成老朽的左臂右膀了。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
父皇经济之才,儿臣愚钝,此番外出才得窥一二。
昨日闻得治水策,吾真小看了李典史,不曾想到你竟然身负经济之才。
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