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bǔfēng-zhuōyǐng
(1) 风和影都是无形的东西,形容言行的立论没有事实根据,凭空臆想
例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宋·朱熹《学一》(.好工具)英catch at shadows;run after a shadow;make accusations on hearsay⒈ 《汉书·郊祀志下》有“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风捕景,终不可得”语。后多作“捕风捉影”。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引《朱子语类》卷六九:“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 ……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於黏皮带骨。”
清李渔《意中缘·名逋》:“似一对蓬莱避劫仙,见草木皆雷电,还只怕捕风捉影追下遥天。”
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并造出无数捕风捉影之説,观形察色之机,以肥囊利己。”
鲁迅《南腔北调集·经验》:“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
亦省作“捕风”。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疑》:“打死之事,茫然捕风。”
亦作“捕影繫风”。 《梁书·刘孝绰传》:“但雕朽污粪,徒成延奬;捕影繫风,终无効答。”
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於是连兵十数年,国削民乏,渺然视太平之象,更若捕影繫风。”
比喻所做之事或所说的话毫无根据,凭空揣测。《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余持又禀道:『可见这关文是个捕风捉影的了。』」《红楼梦.第九五回》:「袭人心里著忙,便捕风捉影的混找。」也作「系风捕景」。
原指做事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捕捉。后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对于捕风捉影的流言,我们切不可轻信。
望风捕影、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疑神疑鬼、系风捕影、空穴来风、子虚乌有
实事求是、耳闻目睹、确凿不移、信而有征、言之凿凿、真凭实据、言必有据、有案可稽、凿凿有据
捕风捉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事实根据。
查看更多
捕bǔ(动)捉、逮:~房|~获|~快|~捞|~拿|~食。
风读音:fēng[ fēng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风传(chuán )(传闻)。闻风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
8. 姓。
捉读音:zhuō捉zhuō(1)(动)本义:握;抓:握;抓(2)(动)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奸|~贼|~老鼠。
影读音:yǐng[ yǐng ]1. 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2. 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
3. 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
4. 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做事情要确实,捕风捉影地瞎搞,徒劳无功。
记载历史,一定要基于史实,不可捕风捉影,向壁虚造。
你听到的这些传闻,纯属捕风捉影,让人难以相信。
我们决不要附和那些捕风捉影的事。
说话要有根据,万不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有许多言论是荒唐无知、捕风捉影、造谣生事。
对于捕风捉影的谣言,我们切不可相信。
有些记者专门捕风捉影,报导一些未经查证的消息。
拿着,你们这些爱捕风捉影的西方记者!
这个捕风捉影的消息,完全是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