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引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周邦彦为何知得这等亲切,似目见耳闻的一般。”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以上各条,皆目见耳闻,访之贤父老,虽未必尽合机宜,可採者当亦不少。”
亦作“目击耳闻”。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也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
亲自看到、听到。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也作「耳闻目见」。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见耳闻,何须又问证见?”
目击耳闻
目见耳闻作谓语、定语;指亲自见闻。
查看更多
目mù(1)(名)眼睛:有~共睹|历历在~。(2)(动)〈书〉看:~为奇迹。(3)(名)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细~|纲举~张。(4)(名)目录:书~|药~|剧~。(5)(名)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中有雁形目、鸡形目等。目以下为科。
见读音:jiàn,xiàn[ jiàn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耳读音:ěr耳ěr(1)(名)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朵。(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3)(形)位置在两旁的:~房。(4)文言助词;罢了:技止此~。
闻读音:wén闻wén(1)(动)听见:~见。(2)(名)消息:新~。(3)(名)名声:艳~。(4)(名)知识;见闻:博学多~。(5)(动)用鼻子嗅:味道好~。
认识来源于认识主体的目见耳闻。
官虽目见耳闻,不啻司空见惯,置诸不理,盖修路之政久废矣。
心中横亘着一些人和事,那是我从记事起就断断续续地从目见耳闻中拼凑出来的。
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
不曾,今日若不是目见耳闻,某根本不知关君侯还有一子。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
失望之余,海晨也盯着廖东风的脸,而廖东风却没有察觉,海晨从他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他没有扯谎,只是没有目见耳闻,一面之词好像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