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犹言渔人之利。参见“渔人得利”。
引《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 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茅盾《虹》八:“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
犹言渔人之利。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渔人之利
渔翁之利作宾语;指意外收获。
查看更多
渔yú(1)(动)捕鱼:~产|~场|~船|~夫|~港|~歌|~鼓|~户|~火|~具|~猎|~轮|~民|~人|~网|~翁|~汛|~业。(2)(动)谋取(不应得的东西):~利。
翁读音:wēng翁wēng(1)(名)年老的男子:老~。(2)(名)父亲:乃~。(3)(名)丈夫的父亲:家~。(4)(名)妻子的父亲:岳~。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利读音:lì利lì(1)基本义:(形)锋利;锐利。(2)(形)顺利;便利:不~|成败~纯。(3)(名)利益:有~有弊。(4)(名)利润或利息:暴~|本~两清。(5)(动)使有利:毫不~己;专门~人。(6)(Lì)姓。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青芝之役后,南月趁虚而入,越东山,杀掳俱多,轩辕坐看两虎相斗,欲收渔翁之利。
到时候他们两家鹬蚌相争,自家与赵雷的清风寨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既然如此,一只妖兽断然不是这黑纹魔虎的对手,那就让这些妖兽一同出手,对付这黒纹魔虎,它们鹬蚌相争,他苏晨便坐收渔翁之利。
古月昊天挑战杀道地皇时都有人帮他说话,要是古月昊天真的拿去证据来对付茅山教,其他四派绝对会袖手傍观,坐收渔翁之利。
白人总想十亿印度人和十亿中国人打起来,自己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
其中最绝的一招,是利用晋朝两路大军主将王浑、王濬的矛盾,派人故意给两家送去投降书,希望挑唆两家对掐,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好可怕的天尸派,它是想我们拼个你死我活,好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布托女士和谢里夫先生明枪暗箭的斗争几乎到了白热化,但却不慎让军方坐收渔翁之利。
鹬蚌相斗,必有一伤,我们现在便等着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