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zhēngdiào
(1) 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力、物资
例征调物资支援抗洪英requisition⒈ 征集、调遣人员或物资。
引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譬如四方战争多征调,从军远戍沙场草,也只是为国忘家怎惮劳?”
清吴伟业《杂感》诗之一:“关山到处愁征调,愿赐三军所过租。”
毛泽东《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他们要叶张两部南下,我们则请准征调一部北上对付之。”
参见“徵调”。徵調:征集、调用人员或物资等。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徵调烦急。”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宜绵又言贼起以来,徵调官兵。”
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即遇有警报,仓卒徵调,刻期立至。”
⒉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宋沆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赵璧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征zhēng(1)(动)走远路(多指军队):~途。(2)(动)征讨:出~|~战。征zhēng(1)(动)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兵。(2)(动)征收:~税|~粮。(3)(动)征求:~稿|~文。征zhēng(1)(动)证明;证验:实物可~。(2)(名)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候。
调读音:tiáo,diào[ diào ]1.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3.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7.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8. 调动:岗位调整。
9.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12. 调换:调座位。
倘或无知猖獗,突犯双旌,虽手握兵符,征调不及,一时亦无如之何。
而普遍不满,特别是由被征调远徙去从事力役和兵役而产生的不满往往是各地民变的先声。
帝国从各被征服民族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
获得的连接将被自动征调到创建的事务中。容器怎么知道要做这件事?
他指出,一方面征调来的战马不习水土,另一方面需费浩繁,应行就地采买之策。
据华盛顿特区报道,警方征调了几台电脑回去调查,排出了谋杀可能,具体死因仍在调查当中。
他本来是应该从他的应急筹备办公室获得帮助,这个办公室的责任就是负责帮助老弱病残撤出城市,并请求州里征调国民警卫队。
基于内容的查询和检索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存在一个特征调整、重新匹配的循环过程。
因为西北边郡地旷人稀,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开垦,而且人口又少,赋敛征收有限,再加上又征调了不少内郡的戍卒戍边。
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