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sānmèi
(1)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例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例深得其中三昧英(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⒈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引《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⒉ 奥妙;诀窍。
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⒊ 指三昧真火。
引《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亦显神通。”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三sān(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昧读音:mèi1.糊涂;不明白:蒙~。愚~。素~平生(一向不认识)。
2.隐藏:拾金不~。~良心。
3.昏暗:幽~。
4.冒犯;冒昧:~死。
天霖普化,三昧,净身,静法慈悲,去苦热恼,净世甘露降!
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
他又岂会不知徐真之计,只是逢场作戏三昧俱,自己总不能真的踏过这些无辜牧民的尸体,将望风而走的萨勒人给揪出来罢了。
三昧神火更旺,不停地喷涌而下,九龙口冒仙烟,想来已是疲累,怎奈哪吒号令不可忤逆,只好言听计从,豁出了老命攻伐。
玉印的要旨不是恣肆奇诡,而在平淡天真,精雅谨慎,经营过之则滞闷无味,经营不够则无神采,充分体会汉人的博大,体会不变而变的法则,方可直入三昧。
说真的,因为电视剧里展示得清晰,我还真有点“浅得此中三昧”。
相对于此,北陆光临门则黯然许多,且不说原本三昧火使原本就只有楚秀生一人降临,而楚秀生西陆一行,更是闭关潜修,整个光临门上下更是蹈光养晦。
他虽年过花甲,却如此容光焕发,这个中三昧,连他自己一下也说不清。
若人人得其三昧,则兹世不可不清明也。
贫道听说昆仑山火神回禄弄丢了三昧真火,而有弟子在通天魔教中见到有人使用烈火残杀我们三清派几位弟子,此火正是三昧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