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训教之言。
引《左传·僖公七年》:“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晋书·文苑传·李充》:“然则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
宋王珪《王尧臣可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制》:“训辞鬯于帝謨,心计羡于邦赋。”
清刘大櫆《卢氏二母传》:“既引退而后加之以训辞,未尝不喟然而叹也。”
章炳麟《与人论朴学报书》:“训辞深厚,宜为典常。”
教训的言语。《左传.僖公七年》:「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也作「训词」。
1.教导;训诫:教~。~话。~词。~了他一顿。挨了一通~。
2.教导或训诫的话:家~。遗~。
3.训练:培~。轮~。军~。
4.准则:不足为~。
5.解释(词义):~诂。
6.姓。
辞读音:cí辞cí(1)(名)优美的语言:~令。(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3)(动)告别:~行。(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
对上司、长辈的训辞或建言多听听。
这既反映在他提醒自卫队“忘战必危”的训辞中,也体现在他积极推行其“价值观外交”和有意插手南海纷争等动向上。
这不是伪造的训辞,却是证实前经,详解万事,向导信士,并施以慈恩的。
为此,在广泛征集校训训辞的基础上,整理出“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并由师生投票最终确定下来。
多听上司、长辈的训辞或建言。
当了京官后的蔡襄牢记母亲训辞,要实现当初承诺。
但陈镇慧似乎有意躲着扁家,没有人联络上她;而林德训辞意甚坚,决心不回头。
如果他们不信这训辞,在他们背离之后,你或许为悲伤而自杀。
这些是真主的迹象,我本真理而对你叙述它。在真主的训辞和迹象之后,你们还要信什么训辞呢?
何况电话还是你公布的呢,结果倒好,第一次打就招来这么个“不该打”的训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