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断gōngduàn
(1) 由第三者进行裁决的行为或实例
例被联盟中温和的公断结合hAo86.在一起英umpirage⒈ 秉公判断。
引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如有无端詆毁、勒诈财贿,祗準其禀明上司委员公断,以存三代之公。”
张天翼《脊背与奶子》:“祥大嫂子在数说着任三嫂的罪状。她用了很多重复的句子,一直说到任三嫂抓回来。她要请族人当了祖宗的面公断。”
⒉ 官府判决。
引《老残游记》第十四回:“赎身一事又分两层:以私商为第一步,公断为第二步。”
秉公判断。
如:「公事公断」。
公gōng(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6)(名)公事;公务:办~|~余。(7)(Gōnɡ)姓。(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断读音:duàn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割~。绳子~了。
2.断绝;隔绝:~水。~电。~奶。~了关系。音讯~了。
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过。
4.拦截:把对方的球~了下来。
5.戒除(烟酒):~烟。~酒。
6.姓。
7.判断;决定:~语。诊~。独~专行。这个案子~得公道。
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无此理。~不能信。
尽管在封建社会也有不少"两袖清风,秉公断案"的清官,但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追求目标。
在“贝子”最反感的“取证版”恶搞段子中,包公断案如神,是因为他就在作案现场,亲眼看见案发。
杨家兄妹一看县衙不秉公断案,决定上告。
“明德慎罚”、“令顺民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观念,我们寄希望法规能够惩恶扬善,何谓善恶,民心自有公断。
如有无端诋毁勒诈财贿者,只准其禀明上司,委员公断,以存三代之公。
它是公众群体性一致的、共同的或者是有代表性的情感、态度、观点和决定。在内涵上它接近于传统的公论、公断、民心、民意等概念。
问候前来,因你可爱。给个任务,睡觉比赛。自由组合,动作要快。草席枕头,各人自带。呼噜伴奏,周公断裁。别露肚脐,当心冻坏。明见分晓,晚安拜拜!
使用了最不失衡的公断角度,彭持续地渴望创造出一个文化翻译的媒介。
此事法官自有公断,不容他在法庭强词夺理,狡辩耍赖!
对我们个人的错误,我们是最不可靠的公断人;因此我们只能用在朋友面前坦白错误来解脱那由于我们所犯的错误而引起的良心的苛责。而那重如泰山压在我们身上的过失,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轻似鸿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