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huījù
(1)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旧称“徽调”
英Anhui Opera⒈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徽腔”、“徽调”或“二黄调”。曾流行于该省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 明末清初,“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受昆曲影响,形成了昆弋腔。后又和北方南来的西秦腔相互影响,形成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戏”。它的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 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一些曲调和表演技巧,逐渐演变为京剧,而安徽当地的徽调反趋衰落。解放后,经积极抢救,才得到了新的发展,定名为“徽剧”。
一种流行于安徽、江苏等省的地方戏曲。相传系徽州腔和青阳腔于明末清初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昆腔的影响。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拔子和二黄。清初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皆有深远的影响。
徽huī(1)(名)表示某个集体的标志或符号:军~|国~|队~|党~。(2)(形)美好的:~号。徽huī(名)指徽州(旧府名;府治今安徽歙县)。
剧读音:jù剧jù(1)(名)戏剧:演~|话~|独幕~|惨~|丑~。(2)(名)(Jù)姓。剧jù(形)猛烈:~烈|~痛|~饮|~变|病势加~。
同时在非常休闲的茶室里享受带有浓郁本地风情的徽剧。
徽剧如一枝香火不灭的高台红烛,生生不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梅林戏源于徽剧,近似赣剧,早期是用泰宁本地话演唱,所以也称作土戏。
李萍还请来曾经带她和韩再芬的老师,除此之外,还请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给年轻演员授课。
徽剧以当地民间音乐和方言为基础,是流行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及其它地区的一种地方表演艺术。
可爱和顽皮的行为徽剧成吸引力。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
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在莎翁原著中,麦克白有大量的内心戏,这就非常适合徽剧的表演方式”,徽班第七代传人李龙斌介绍说。
同时,黄梅戏、徽剧、安徽民歌等艺术也将悉数登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大奖获得者黄新德、李龙斌、董成、韩再芬等人将联袂推出名曲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