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中医病症名。四饮之一。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疾病。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体内水分转输不利而停积于体腔的病症。症状为腹部胀气,按之有振动声,胃内停水,呕吐清水及黏液,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
痰tán(名)肺泡;支气管和气管分泌出来的粘液。
饮读音:yǐn,yìn[ yǐn ]1.喝,有时特指喝酒:痛~。~料。~食。~水思源。
2.可以喝的东西:冷~。
3.饮子:香苏~。
4.中医指稀痰。
5.心里存着;含着:~恨。
多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痰饮”虽是统为一名,但实有痰病、饮病之异。
王兰娣介绍,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旺盛,阴寒之气消减,此时顺应时节给予患者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扶正补虚,驱逐痰饮宿邪之作用。
因此,认为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的主要病理产物。
京大戟泻水逐饮的功效较强,适用于水肿喘满、胸腹积水及痰饮结聚等症。
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为肾精亏损,痰饮瘀血互结。
水湿停聚,则痰饮内生,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痰饮停留,则会造成咳嗽、喘证等呼吸系统的疾病。
同时脾气虚弱,运化失常,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成为中风和中风后痴呆的发病根源。
胖大舌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从气虚到血瘀到痰饮到阳虚,心功能呈逐渐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