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府yuànfǔ
(1) 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英object of general indignation⒈ 众怨归聚之所。 《左传·昭公十二年》:“平子欲使昭子逐叔仲小,小闻之,不敢朝。
引昭子命吏谓小待政於朝,曰:‘吾不为怨府。’”
杜预注:“言不能为季氏逐小,生怨祸之聚。”
《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唐元稹《钱货议状》:“又何必授之重柄,假之利权,徇彼之徼恩,成我之怨府哉。”
鲁迅《彷徨·祝福》:“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
众怨所聚集的对象。
怨yuàn(1)(动)怨恨:~毒|~愤。(2)(动)责怪;埋怨:抱~|愁~|恨~|天怒人~。
府读音:fǔ府fǔ(1)(名)旧时称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称国家政权机关:官~|政~。(2)(名)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3)(名)旧时称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称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元首~|总统~。(4)敬辞;尊称对方的家:贵~。(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济南~。(6)(Fǔ)姓。〈古〉又同“腑”。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只因为或大或小的怨恨,他们就将报复的范围无限放大,让那么多的无辜者做其怨府、做其恨的陪葬。
论文发下来的那天,组里同学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因为我的失误,大伙都得跟着一起返工,我一下子成了怨府的所在。
早知如此,我亦何苦为人作嫁,而使身为怨府乎?呜呼梦霞,汝非铁作心肝者,而忍出此。
司法不重视实体公正,将成为社会不和之源,民众怨府之所在。
敌军的骚扰措施实在下流而又可怜,因而彼等成了韩民之怨府。
“钓鱼执法”几乎已经成为了网民倾注集体愤怒的怨府。
双汇,这个头上顶着“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光环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家倾注集体愤怒的怨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