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
引宋李纲《建炎进退志》卷三:“既於河北、陕西、京东西四路募兵,而军器、衲袄、旗帜之类,经靖康之变,类多散失。”
《宣和遗事》前集:“﹝巡兵﹞腿繫着粗布行缠,穿着鸦青衲袄。”
《水浒传》第三四回:“只见林子四边齐齐的分过三五百个小嘍囉来,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兇,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枪,早把一行人围住。”
碧野《灯笼哨》:“‘ 保儿,来,躲进爷爷的袄里暖一暖!’老人招呼着他的孙子,他蹲下来解开一件厚厚的破衲袄。”
许地山《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衲nà(1)(动)补缀:百~衣|百~本。(2)(名)和尚穿的衣服;和尚用做自称:老~(老和尚)。
袄读音:ǎo袄(名)有里子的上衣:棉~|夹~|皮~。
不剃头,不带笠,不穿履,破衲袄,方便铲,掬蒲团,出外行脚,名行头陀行。
“天青衲袄锦绣补,形貌峥嵘性粗卤,贪财好色最强梁,放火杀人王矮虎”。
几岁时,袁国虎就学会了川剧高腔“红衲袄”“棱棱岗”“课课子”这些曲牌,每天都要跟着录音磁带学唱川剧。
后生向来人望去,但见此人手抓一柄猎弓,戴一顶红绢抓髻头巾,穿一粗布衲袄,五短身材,黑色面皮。
看,杨家过年,再穷,杨白劳也给喜儿买了红头绳扎,喜儿也身穿红衲袄,窗棂上贴着红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