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乐舞。
引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觴懽湛露,佾舞奏承云。”
《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
佾yì(名)古时乐舞的行列。
舞读音:wǔ[ wǔ ]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
2.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十月五日举行的台北祭孔大典与往年不同,佾舞及雅乐演出由六佾变为八佾,即由六行六列三十六名佾生,增加到八行八列六十四名佾生。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学童身着汉服献演古老的“六佾舞”。
在演礼上,七十余名中外师生身穿古代释奠礼服装,以献官、陪祭官、执事、佾舞生等鲜明形象手捧笏板、翟龠,依次步入祭祀会场。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
图为多年来担任佾生的台北大龙小学生,以六佾舞行献礼,展现“诚于中,形于外”的姿仪,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与赞颂。
身着红色汉服、头戴儒巾、手持长羽的学子们跳六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