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引《礼记·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
郑玄注:“书之於笏,为失忘也。”
《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餘人。”
《新唐书·车服志》:“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象牙制成的手板。明代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所执。
象xiàng(名)哺乳动物;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xiàng(1)(名)形状;样子:万~更新。(2)(动)仿效;摹拟:~形|~声。(3)(名)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他的面貌~他哥哥。(4)(副)好象:~要下雨了。(5)(连)比如:~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笏读音:hù笏hù(名)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他首先进封蹇义为少保,赐给冠服、象笏、玉带,并享受二职俸禄。
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将来也能执朝牌为官。
鱼鼓简板胜于玎珰珂佩,葫芦拂帚胜于象笏朝簪。
见惯登堂持象笏,绝仁弃义斩驺虞。
说罢,从源休手里夺过象笏,打在朱泚的头上,朱的额头霎时鲜血四溅,众人一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