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到这里来;向这个方向来。
引《隋书·裴矩传》:“天子大出珍物,今在马邑,欲其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
明唐顺之《海贼分道侵突疏》:“十九日辰时大伙倭贼约二千餘突衝前来。”
⒉ 以前;上次。
引《宋史·河渠志三》:“安持(吴安持 )称候涨水相度,乃是悠悠之谈。前来涨水并今来涨水,各至澶州德清军界, 安持首尾九年,岂得不见。”
宋范仲淹《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昊和约》:“元昊岂肯以前来所许,屈伏於朝廷。”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你好不分晓,是前来科段,今番又再使。”
前次,先前。
前qián(1)(名)空间或位置在正面的:~门|村~村后。(2)(名)往前走:勇往直~|畏缩不~|停滞不~|一往无~。(3)(名)次序靠近头里的:~排|~三名|~者。(4)(名)过去的;较早的:~天|从~|~功尽弃|~所未有|~无古人;后无来者。(5)(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政务院。(6)(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7)(名)未来的(用于展望):~程|~景|往~看;不要往后看。
来读音:lái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往。~宾。~信。从县里~了几个干部。
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了。开春以后,农忙~了。
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一盘棋。~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何必~这一套?
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这个歌我唱不~。
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亲~了。
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呢?
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
9.未来的:~年。~日方长。
10.姓。
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是新春。不愁吃~不愁穿。黑白桑葚~大樱桃。
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各条战线传~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一觉醒~。说~话长。看~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解放军抓住了几个前来探听军情的特务。
朋友们纷纷前来吊丧死者,对家属表示慰问。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小店虽然马上要打烊了,但还是有许多顾客前来惠顾。
施工完毕后,将由上级部门前来验收。
忠节无奈,请高昌兵前来平乱,想不到却是引狼入室。
这期间,间或有人前来询问价钱,但买卖一个也没做成。
那位老画家的墓志铭感动着前来祭拜的人们。
妈妈热情招待前来家访的老师。
蒙古人民十分好客,每当有客人前来,他们就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叶进行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