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马来语泛指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诸语言;狭义上的马来语指一种使用于马六(好工具.)甲海峡附近地区的语言。
马mǎ(1)基本义:(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2)(形)大:~蜂|~勺。(3)(Mǎ)姓。
来读音:lái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往。~宾。~信。从县里~了几个干部。
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了。开春以后,农忙~了。
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一盘棋。~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何必~这一套?
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这个歌我唱不~。
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亲~了。
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呢?
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
9.未来的:~年。~日方长。
10.姓。
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是新春。不愁吃~不愁穿。黑白桑葚~大樱桃。
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各条战线传~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一觉醒~。说~话长。看~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语读音:yǔ,yù[ yǔ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李显龙尤其强调新加坡公民要讲马来语。
语言泰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及其他方言也广泛使用。
新加坡人说华语时,也会用到英语和马来语的借词。
“伊势丹纳”在马来语里是王宫的意思。
这三种语言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孟加拉语、泰米尔语和马来语。
火车头被命名为“马特撒赖”,也颇有殖民时代的意味:那是稍带揶揄的马来语,意思是“白人”,从胡作非为的“发疯水手”一词引申出来。
对许多上了年纪的非公民,他们虽然在马国定居逾五十年,马来语仍往往成为他们申请公民权的障碍。
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华语、马来语、爪哇语、印地语等,而社会中上层、精英学校及政府则使用的是英语。
马来语专家哈米迪生态环境保护让杭州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