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1.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2.借指孔孟。
3.邹国、鲁国的并称。
引证解释:
⒈ 邹国、鲁国的并称。
引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里为冠盖,门成邹鲁。”
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国成陶唐,家成邹鲁。”
⒉ 邹,孟子故乡; 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引清钱谦益《河南河南府永宁县知县孙志元授文林郎制》:“具官某服邹鲁之遗教,作江汉之名儒。”
⒊ 借指孔孟。
国语词典:
孔子为鲁人,孟子为邹人,故称文教鼎盛的地方为「邹鲁」。
网络解释:
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1924年,邹鲁任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同年,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1946年,任监察委员。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1954年在台湾病逝。
邹鲁 (文化字词汉语词语)
1.邹国、鲁国的并称。 2.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3.借指孔孟。
邹
读音:zōu邹zōu(1)(名)周朝诸候国名;在今山东邹县一带。(2)(名)姓。
鲁
读音:lǔ鲁lǔ(1)(形)迟钝;笨:愚~|~钝。(2)(形)莽撞;粗野:粗~|~莽。鲁lǔ(1)周朝国名;在山东曲阜一带。(2)山东的别称。(3)(Lǔ)姓。
在从“蛮荒瘴疠之地”向“海滨邹鲁”转变的过程中,唐、五代福建士子为福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文风日炽,书风盈巷,历史上有过科甲相望、簪缨世族的盛况,当代也是英才辈出。
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
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缙绅先生春秋时邹鲁之士别称。
你想一想就明白,邹鲁亲手创办的中大石牌新校区占地一万两千多亩,还不包括林场在内,基建费用达六七百万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字。
邹鲁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筹备建设中大石牌永久校址。
到广州后,邹鲁带着他面谒陈炯明。
行走在揭阳旧城的街道巷陌,仿佛穿越八百余年人文时空,尽览海滨邹鲁、文物之邦的流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