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使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祸害人。
引《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明无名氏《精忠记·同尽》:“恨杀秦贼,把他一家陷溺。”
⒉ 被水淹没。
引《后汉书·明帝纪》:“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
⒊ 浸润,影响;使变坏。
引《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於火之将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於火之未然,亦足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
清顾炎武《答汪苕文》:“值此人心陷溺之秋,苟不以礼,其何以拨乱而返之正乎?”
⒋ 比喻深深陷入错误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引《荀子·大略》:“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蹷陷溺。”
清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惟念尔等吸食之辈,陷溺已深,不忍不教而诛,特先悉心开导。”
陷入、沉溺。指丧失本性,沉迷不悟。
陷xiàn(1)(名)陷阱。(2)(动)掉进(泥土等松软的物体里)。(3)(动)凹进:他的眼窝深~。(4)(动)陷害:诬~。(5)(动)被攻破;被占领:失~|攻~|沦~。(6)(名)缺点:缺~。
溺读音:nì,niào[ nì ]1. 淹没:溺水。溺死。
2.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也许因为荒怠了肉身的作业吧,我们才如此容易陷溺在感官的茫然中,任由感官欲念的波涛冲击,起起伏伏,随波逐流,不能自己。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先是海运倾覆,粮漂人亡,京师供给紧张,继而江淮风雨异常,海啸河溢,陷溺人民,哭号震野,贾三近疾书请赈救灾。
先师们的这些苦口婆心的教诲,吾辈应深切地体会理解,并且遵循于实际修待过程中,千万不要自迷自梧,在有为之中陷溺沉沦。
如此每练一次,自知功力便深了一层,却也是陷溺深了一层,好在总是想到“我这条命是捡来的。
论及个人道德的腐化或者说人性的陷溺,没有谁比拥有权力者来得那么汹涌迅猛。
我始终抱持着一个态度:没有问题客户,只有客户的重大问题。陷溺问题的挣扎,永远比寻求解决之道浪费时间且消耗精力。李奥贝纳。
流俗是一种美,值得投入但不陷溺。
稍存率意,贪贾离心,舟楫上下,陷溺者时有。
出航返航都是一场无声的陷溺和沉落,离开陆地后春天在浪沫里枯萎,不再有丝缎样的花朵,不再有泥土的芬香;出航返航都是不著根的一场匍匐,如在陆地上凝结后滴溶在海水里的一颗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