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礌砢”。
⒉ 树木多节。亦喻人才卓越。
引《晋书·庾敳传》:“目嶠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九:“﹝洋县开明寺﹞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
⒊ 众多委积貌。
引唐陆龟蒙《太湖石》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宋范成大《嘲峡石》诗:“礧砢包蠃蚌,淋漓錮铅锡。”
清魏源《太室南溪逍遥谷诗》序:“怪石礧砢万状,与水争奇,排奡之极,渐入澄泓。”
⒋ 形容心地光明,举止洒脱。
引明张居正《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楚之有江、汉、衡、巫,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然其蔽也。”
明张居正《宝剑篇》:“丈夫礧砢贵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1. 古同“礌”。
2. 撞击:“骇崩浪而相礧。”
砢读音:kē,luǒ[ luǒ ]1. 〔磊砢〕a.众多,如“金镒砢砢。”b.高大,如“万楹丛倚,砢砢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