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具)漕运cáoyùn
(1) 旧指由水路往京城运粮或运送军粮
英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in feudal times)⒈ 旧指从水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
引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涇淮造渠,以通漕运。”
晋王羲之《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宋陆游《知兴化军赵公墓志铭》:“抵公去,所发漕运四十万緡,不费一钱。”
宋高承《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漕运》:“秦伐匈奴,令天下飞芻輓粟,此漕运之始也。”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五八四年, 隋文帝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长三百余里,漕运便利。”
旧时从水路运米供给京城或供应军旅等,称为「漕运」。唐宋以来,设有专官掌理。
漕cáo(名)从水路运输粮食:~运|~船|~粮。
运读音:yùn运(1)(动)运动。(2)(动)搬运;运输。(3)(动)运用。(4)(Yùn)姓。
之美誉,明末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
光绪二十三年初,重情重义的黄金祥,遵曹大帅临终之嘱解甲还乡,并与大帅之子合营漕运,又在家乡开办“祥德厚”米面庄。
唐初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藉以养兵。
渔阳托长江之利,倚巫山之险,是东西漕运要道。
负责验粮收粮的是所谓的军粮经纪,在十步之内必有衙府的漕运码头上,军粮经纪还算不上官员,按现行的说法,应该算是有一定执法职能的事业编制人员。
改革征粮办法,整顿漕运和盐课,疏浚吴淞江,又设济农仓防灾,置赡盐仓救灶户。
漕运总督兼巡抚杨一鹏是王应熊的座师,巡按吴振缨是温体仁的亲家。
每到漕运时节,“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节比”。
他看陶澍的整顿盐务,改革漕运,论办法也不过实事求是,期于允当,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所可贵的是,他的除弊的决心与魄力。
河南是漕运负担大省,由于各地交通状况不一,交通便利的县份便代交通不便的县份代纳漕粮,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此之谓“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