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bǐjì
(1) 用笔记录
英take down⒈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⒉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引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宋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蒙古人的。”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明人笔记一则为例。”
⒊ 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引鲁迅《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随笔记录的文字。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
笔bǐ(1)本义:(名)写字画图的用具:(名)写字画图的用具(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3)(动)用笔写出:代~。(4)(名)笔画:“大”字有三~。(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
记读音:jì记jì(1)(动)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性|~得|~不清|好好~住。(2)(动)记录;记载;登记:~事|~账|~一大功。(3)(名)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做书名或篇名):日~|笔~|游~|《岳阳楼~》。(4)(名)(~儿)标志;符号:标~|钤~|暗~儿。(5)(名)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6)〈方〉(量)打一下叫打一记。
白天,他攀山越岭寻找中药材,晚上在灯下整理笔记,记写每一种药材的功能。
小红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地记笔记。
读书时,我们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爸爸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
读这部书时,我做了许多笔记。
城中现在福利还不错,教师节有笔记本发,有关系当然不错啦,不过高中老师是很悲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谈。
小明上课做笔记太认真了,可以说做到了有闻必录。
小红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从各处摘抄下来的优美词句。
写读书笔记时要扣住原文,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感受。
戎马倥偬之中,他坚持天天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