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教化治理。
引唐柳宗元《河间刘氏志文》:“克生良子,用扬懿美,有其文武,弘我化理。”
宋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俭,缓除刑罚,善养臣下者, 谊之所言略施行矣。”
明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嗟乎!荒陬陋区,幸得藉公化理,民不敢为蠹,士不敢为蝎。”
《清史稿·世祖纪二》:“化理未奏,则罪在朕躬。”
⒉ 佛家指事物变化之理。
引《楞严经》卷十:“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髮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理读音:lǐ理lǐ(1)本义:治玉。(2)(名)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3)(名)道理;事理。(4)(名)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5)(名)管理;办理。(6)(动)整理;使整齐:~发|~一~书籍。(7)(动)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路上碰见了;谁也没~谁|置之不~。(8)(L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