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字yìtǐzì
(1) 与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如“峯”是“(.好工具)峰”的异体字)
英variant form of a Chinese charaeter⒈ 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即俗体、古体、或体之类。如“嘆”、“叹”等。
与所订的正字相对的字体。包括俗体、古体、简体、帖体等。如「辞」与「辞」、「体」与「体」。
异yì(1)(形)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2)(形)奇异;特别:~香|~闻。(3)(形)惊奇;奇怪:惊~|深以为~。(4)(形)另外的;别的:~日|~地。(5)(形)分开:离~。
体读音:tǐ,tī[ tǐ ]1.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2.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6.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7.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字读音:zì字zì(1)(名)文字:~调|~汇|~谜|~面|~模|~目|~幕|~盘|~形|~样|~义|~音|~母|~里行间|~斟句酌。(2)(名)(~儿)字音:咬~儿。(3)(名)字体:篆~|草~。(4)(名)书法的作品:~画。(5)(名)字眼;词:词典中没有这个~。(6)(名)(~儿)字据:立~为凭。(7)(名)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诸葛亮~孔明。(8)(名)旧时称女子许配:待~闺中。
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但也有少部分的字采用民间流传的异体字、俗体字、变体字。
为方便使用,该表后附《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和《笔画检字表》两个附表。
西夏文中异体字、讹体字的大量存在,对研究和阅读文献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很有必要对其加以整理和研究。
从异体字不同的声符入手来研究战国古音,也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办法。
受泉州地区方言影响,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区别不是很清楚,造成了学生写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错字别字的现象。
《通用规范汉字表》还有两个附表,分别是《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和《笔画检字表》。
编者将文献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改为相应的简化字和正体字;对文字错衍脱漏的订正,简单的用符号标出,复杂的用文字说明。
校勘是文献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础、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选取,对异体字、俗体字、拓本泐蚀及错、讹、脱、衍等问题的细致考辨。
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存在形式,异体字由于其形义联系的多样性而在历史文化的蕴涵传载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