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引《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毛传:“物,事;法,则。”
朱熹集传:“言天生众民,有是物必有是则。”
宋陈郁《话腴》:“木实之蠹者,必不沙烂……瓜至甘而不蠧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则,若可穷矣。”
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木实之蠹者,必不沙烂……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则,若可穷矣。宋·陈郁《话谀》
有物有则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查看更多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 yòu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物读音:wù物wù(1)(名)东西:~品|宝~。(2)(名)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3)(名)内容、实质:言之有~。
民国时期法学家陈顾远认为,“法”即有“有物有则”之意,当指“自然法”也。
有物有则,只要你虚心学习,一定能成功。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有言,“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芝畦养并桂畹翔华桃花春岸杨柳画桥有物有则楷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