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犹忘恩负义。
引宋赵善璙《自警篇·器量》:“唯韩魏公不然,更説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是个忘恩背义的人。”
《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刘璋大怒,扯毁其书,大駡:‘ 法正卖主求荣,忘恩背义之贼!’逐其使者出城。”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章第一节:“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的关系,在私人情感上发生父子的关系,被荐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背义,将为士类所不齿。”
受人恩惠而不知报答,反而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三国演义.第六四回》:「法正卖主求荣,忘恩背义之贼。」也作「忘恩负义」。
犹忘恩负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三回:“似此忘恩背义,恐鬼神未必佑汝。”
忘恩负义
以德报怨
忘恩背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谴责。
查看更多
忘wàng(动)忘记:~掉|难~。
恩读音:ēn恩ēn(1)(名)恩惠。(2)姓。
背读音:bèi,bēi[ bèi ]1. 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
2. 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
3. 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人心向背。
4. 向相反的方向: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背道而驰。
5. 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
6. 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背台词。
7. 违反:违背。背离。背信弃义。
8. 不顺:背运。背兴(xìng )。
9. 偏僻:背静。
10. 听觉不灵:耳背。
义读音:yì义yì(1)(名)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2)(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士。(3)(名)情谊:情~。(4)(名)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弟|~父。(5)(名)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6)(名)姓。义yì(名)意义;意思:字~|本~。
刘璋大怒,扯毁其书,大骂“法正卖主求荣,忘恩背义之贼!”。
吕布挥方天画戟直取徐晃,徐晃大骂吕布,忘恩背义之贼,举开山大斧,与吕布恶战。
张燕匹夫!忘恩背义!与我拿命来!
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