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外交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其他服务于国际的政治机关的官员(如联合国所属官员),在他国所享受的各项特权,包括人身和住宅的不受侵犯、不受当地法院审判、不服役、不纳捐税等。一国的军舰、军队根据有关协议,通过他国国境时,也享有这种权利。
本国人在他国不受所在国的法律约束,仍由本国法律支配的权利,称为「治外法权」。如一国的元首、公使等,皆有此权。
治zhì(1)基本义:(动)治理:(动)治理(2)(形)指安定或太平:~世。(3)(名)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所|府~。(4)(动)医治:~病。(5)(动)消灭(害虫):~虫|~蝗。(6)(动)惩办:~罪。(7)(动)研究:~学。(8)姓。
外读音:wài外wài(1)(名)基本义:外边;外边的:外边;外边的(2)(形)指自已所在地以外的:~地|~省。(3)(名)外国:~币|~钞。(4)(名)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婆|~甥女。(5)(形)关系疏远的:~族|~人。(6)另外。(7)以外:郊~|局~。(8)非正式的;非正规的。(9)戏曲角色;扮演老年男子。
法读音:fǎ法fǎ(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2)(名)方法、方式:写~。(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5)姓。(6)(动)效法:~后王。
权读音:quán权quán(1)(名)〈古〉秤锤。(2)〈书〉(动)权衡:~其轻重。(3)(名)权力:当~|有职有~。(4)(名)权利:人~|公民~|选举~|发言~。(5)(名)有利的形势:主动~|制空~。(6)(动)权变;权宜:~谋。(7)(副)权且;姑且:~充|死马~当活马医。(8)姓。〈古〉又同“颧”。
王宠惠在会议上提出了撤废领事裁判权案,为后来继续交涉治外法权提供了法理依据。
享有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治外法权”。
由于治外法权的存在,该案由上海会审公廨审理,最终的结果是判处梅生九个月监禁。
外商之所以敢无视中国法令,则主要因其有治外法权为护符。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大清朝廷一面把洋人是否遵守跪拜礼仪等繁文缛节看得重如泰山,一面却又把治外法权、内河航行权等真实的主权损失看得轻如鸿毛。
使用军事治外法权法案和其他法律的前例不多。
从此,中国几乎所有的法律改革活动都贴上了撤废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收回治外法权的标签。
最后,我们有治外法权,并利用这一法律的好处,以极为活跃在鸦片贸易。
伊临时过渡政府对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只享有发言权,无否决权,联军享有治外法权。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