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人少抵挡不过人多。
引《三国志·魏志·张范传》:“今欲诛卓,众寡不敌。”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裨将高永能曰:‘吾众寡不敌,宜及其未成阵衝击之。’”
元白朴《梧桐雨》楔子:“不料众寡不敌,遂致丧师。”
清昭槤《啸亭杂录·李壮烈战绩》:“及战, 浙军无不一当百,有卒跳牵(蔡牵 )船上, 牵几被擒,以众寡不敌,死之。”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一:“爬上了城的人因为众寡不敌,都被打下了城来。”
人少敌不过人多。形容彼此力量悬殊,无法匹敌。《三国志.卷二六.魏书.郭淮传》:「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阵以拒之。」《晋书.卷八五.何无忌传》:「今众寡不敌,战无全胜。」也作「众寡莫敌」、「众寡难敌」、「众少不敌」。
人少敌不过人多。
晋 陈寿《三国志 郭淮传》:“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群众是浮躁,急不可待的。忍耐不过,众寡不敌,自难免日久变生,越发不可收拾。(鲁迅《两地书 二一》)
众寡悬殊、寡不敌众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棋逢对手
众寡不敌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查看更多
众zhòng(1)(形)本义:多;许多:多;许多(2)(名)许多人:~生|听~。
寡读音:guǎ寡guǎ(1)(形)少;缺少(跟‘众、多’相对):~欢|沉默~言|~不敌众|孤陋~闻。(2)(形)淡而无味:清汤~水。(3)(形)妇女死了丈夫:守~|~居。
不读音:bù[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敌读音:dí敌dí(1)本义:(名)敌人。(2)(动)抵挡:所向无~。(3)(形)相当:势均力~。
法兰西大革命时将皇帝和皇后都送上了断头台,激怒英奥诸国,组织联军,要声讨法人大逆不道之罪,法人虽奋起抵抗,众寡不敌,情势危殆。
则天女皇篡位称帝,敬业大怒,起兵勤王,终因众寡不敌败北。
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良臣,不是咱们见死不救,实在是众寡不敌,要怪也只能怪那朱治大意中了埋伏,走吧!
贼阻前途,众寡不敌,救则与尔两亡。
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
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而保镖者遇众寡不敌,亦束手无策,故为各商所深忧。
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
皝多权诈,好为潜伏,若悉国中之众自将以拒我,我县军深入,众寡不敌,此危道也。
敌人人多,我们人少,众寡不敌,所以只能智取,不宜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