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既已领会其意旨,则不再需要表意之言词。
引语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晋书·傅咸传》:“得意忘言,言未易尽。苟明公有以察其悾款,言岂在多。”
南朝梁吴均《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上林苑中客,冰罗雾縠象牙席。尽是得意忘言者,探肠见胆无所惜。”
⒉ 引申为彼此默喻,心照不宣。
引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二:“唐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六八:“何况建立在这种境界的诗论,如所谓作诗方法也,读诗方法也,又都重在语中无语……重在不着一字,重在得意忘言。”
不拘泥于字句言辞,既得其意,则忘其言。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后指彼此有默契,心照不宣。《文明小史.第二回》:「府县心里还当他们话到投机,得意忘言。」
(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了。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庄周《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心照不宣
格格不入
得意忘言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意读音:yì意yì(1)(名)意思:同~|来~|词不达~。(2)(名)心意;愿望:中~|任~。(3)(动)意料;料想:~外|出其不~。
忘读音:wàng忘wàng(动)忘记:~掉|难~。
言读音:yán言yán(1)(名)话:~语|语~|格~。(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4)姓。
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词害意。
他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解决了“言”与“意”之间存在的矛盾。
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庄子那里,“得意忘言”中的“意”,既可以指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也可以指向形而上的“道”。
平日里相互间得意忘言,困难时相互依偎。
两人目光中似乎有一种得意忘言的默契。
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是和庄子完全相同的。
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词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