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chángyuàn
(1) 农村(好工具.)中用来打谷、晒粮食的平坦场地
英threshing ground;level open space⒈ 谷场;空地。
引《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里有我家一个大大的场院,场院里有高高的一座土臺儿。”
老舍《柳屯》:“老两口子分了五十亩地,去住场院外那两间牛棚。”
⒉ 五代、宋时官府设置的盐铁等专卖市肆。
引宋王溥《五代会要·盐铁杂条上》:“百姓农具,破者须於官场中卖,铸时却于官场中买铁。今后并许百姓取便铸造买卖。所在场院,不得禁止搅扰。”
《宋史·食货志下三》:“先令解州场院验商人钞书之,乃许卖。已请盐,立限告赏,听商人自陈。”
农家用来晒谷、打谷的空地。
场院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用来打谷、晒粮食的平坦场地。
1. 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场院。
2. 量词,指一事起迄的经过:下了一场雨。
3. 集,市集:赶场。
院读音:yuàn院yuàn(1)(名)(~子;~儿)房屋前后围起来的空地:场~|当~儿。(2)(名)某些机关和公共场所的名称:病~|产~|法~。(3)(名)指学院:国务~|敬老~。
麦收时节,场院里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场院四周都岑寂了下来,只有苇塘里蛙声一片。
今年粮食又是大丰收,老支书望着场院里刚收获的玉米感慨地说:“真是堆积如山哪!”。
秋庄稼陆续登场,场院便成了秋收的活动中心。
场院四周长着果树,有苹果、香水梨、秋子梨、杏树、山楂树等十余棵,由更夫老张头看管。
我跌跌撞撞地趟过泥地来到一个堆满麦秆的场院。
但是,还没有自来水和屋外的场院。
驿卒们把库房里的粮食都运到场院里,赤着双脚,举着木锨,翻晒着稻谷。
每年夏季挂锄农闲或秋忙之后,村民们多在坡地、场院设台演出皮影,遇上艺人和观众情绪高涨时,皮影戏可以演到鸡叫头遍,甚至东方破晓。
来渭风古寓的客人都不是等闲庶民,人人都是高车驷马,每辆车又都各不相同,这停车场便成了天下名车骏马汇集的大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