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shòumìng
(1) 接受命令或任务
例临危受命例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英receive instructions(2) 受天之命
例自古受命而王英God’s will(3) 受教
英accept instructions例徒属皆书:“敬受命。”——《史记·陈涉hAo86.世家》英obey orders⒈ 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
引《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宋苏轼《策别十八》:“昔周之兴, 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於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
明吴骐《汉昭烈》诗:“名儒卢郑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⒉ 泛指接受任务、命令。
引《仪礼·士冠》:“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於主人。”
《孟子·离娄上》:“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
朱熹集注:“受命,听命於人也。”
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太行山庞炳勋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⒊ 特指受君主之命。
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
《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宋王安石《上相府书》:“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
明张纶《林泉随笔》:“王魏为东宫之臣,受命於高祖也。”
⒋ 犹受教。
引《晏子春秋·谏上六》:“公( 齐景公 )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於黄髮,独含辞而採言。”
⒌ 获得生命。
引《庄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⒍ 授命,牺牲生命。
引明李贽《读史·张千载》:“﹝张千载﹞又密造一櫝, 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受天之命。
受shòu(1)(动)本义:接受:接受(2)(动)遭受:~灾。(3)(动)忍受;禁受:~不了。(4)(动)〈方〉适合:~吃(吃着有味)|~听(听着入耳)。
命读音:mìng命mìng(1)(名)生命;性命。(2)(名)命运(3)(名):算~。(4)(名)(动)命令(5)(名);指派:~驾。(6)(名)(名)命令(7)(名);指示:奉~|待~。(8)(名)(动)给与(名称等):~名|~题。
三十年,元凶弑逆,南谯王义宣起兵入讨,爽即受命,率部曲至襄阳,与雍州刺史臧质俱诣江陵。
洛晴川:竟然我们选择活在当下,为什么要给自己设计那么多条条框框呢?不如让自己简单一点快乐一点,等待接受命运给我们的每一次挑战不是更好吗?
你可以想象,当时除了接受命令便别无选择的士兵会用这样讽刺的字眼,一点也不奇怪。
陛下的汉国应天受命,我司马家相残,免得陛下辛劳。
再如唐代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受命扼守潼关,针对叛军兵锋甚锐、来势凶猛的实情,持重待机,坚壁不战。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一个人,临危受命,死而不悔,这便是“义”。
沈家本受命修律后,本着“参考古今,博稽中外”、“折冲樽俎,模范列强”的宗旨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法律的活动。
在尔朱荣入洛前,元颢已经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领兵讨伐葛荣;而元子攸仅仅在宫中担任孝明帝的伴读,资历和官位都远在元颢之下。
为将者,受命忘家;当敌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