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shuǐhàn
(1) 水涝和干旱
例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洪亮吉《治平篇》英water logging and drought(2) 水陆
例水旱交界英land and water⒈ 水涝与干旱。
引《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贾公彦疏:“水旱降为荒凶也。”
《史记·平準书》:“汉兴七十餘年之閒,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唐杜甫《雷》诗:“水旱其数然, 尧汤免亲覩。”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自朕登极以来,内外交讧,兵连祸结,水旱洊臻,灾异迭见。”
马南邨《燕山夜话·围田的教训》:“这就证明,围田和圩田等等都是与水争地,盗湖为田,其结果必遭水旱之灾。”
水灾和旱灾。
水shuǐ(1)本义:(名)水。(名)(2)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3)河流:汉~。(4)指江、河、湖、海、洋:~上人家。(5)(~儿)稀的汁:药~。(6)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外~。(7)指洗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8)姓。
旱读音:hàn旱hàn(1)(形)没有降水或降水太少(多跟‘涝’相对):~灾|天~|防~|抗~|庄稼~了。(2)(形)跟水无关的:~烟|~伞。(3)(形)非水田的;陆地上的:~地|~稻|~獭|~船。(4)(形)指陆地交通:~路。
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
水旱,天时也;肥瘠,地利也;修治垦壁,人和也。陆世仪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城居溱洧水上,膏壤陂池,有鱼谷稻桑之利,无水旱扰攘之患,是故民性喜安乐,风俗旖旎。
同时,为了克服蔬菜种植连茬障碍,他倡导用秸秆混合有机肥修复土壤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并提倡水旱轮作,这些技术在临沂等地已经得到了推广。
水旱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危害高居农业自然灾害各灾种之首。
这样的水旱轮种交替,展示人、食物生产、大自然生态可以和谐共处。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