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李固、杜乔的并称。
东汉·李膺、杜密的并称。
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李杜”。
东汉·李云、杜众的并称。
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
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
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
⒈ 东汉李固、杜乔的并称。
引《后汉书·李杜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
⒉ 东汉李膺、杜密的并称。
引《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
⒊ 东汉李云、杜众的并称。
引宋洪迈《容斋四笔·四李社》:“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諫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下廷尉,皆死狱中。其后襄楷上言,亦称为李杜。”
清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李云、杜众以直通受诛,此又一李杜矣。”
⒋ 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
引《魏书·王肃传》:“詔曰:‘……故杜预之殁,窆於首阳 ;司空李冲,覆舟是託。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於二世,英惠符於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清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魏书》李冲、杜预,忠义相结,亦称李杜。”
⒌ 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
引唐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甫旷放不自俭,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 李杜 ’”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下》:“李杜二公,诚为劲敌。 杜陵沉鬱雄深, 太白豪逸宕丽。”
清费锡璜《<友鸥堂集>序》:“叔威诗虽不逮李杜,置之元、白、苏、陆间,则并驱争先。”
⒍ 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李杜”。
引明胡应麟《诗薮·唐下》:“杜审言、李嶠结友前朝, 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杜。”
⒎ 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
引《宋史·李韶传》:“当是时, 杜范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称为‘ 李杜 ’。”
清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宋史》李韶与杜范皆廉直,中外谓李杜。”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二人的合称。
李lǐ(1)(名)(~子)小乔木;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普通水果。(2)(名)(~子)这种植物的果实。(3)(名)(Lǐ)姓。
杜读音:dù杜dù(1)(名)杜树;即棠梨、杜梨。乔木;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2)姓。(3)(动)堵塞:防微~渐。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齐名,号称“李杜”。
笔御唐风追诗魂,叶毓中先生用画笔再现了大唐时代的风貌,再现了李杜滔滔汩汩的才情,再现了两位诗人的绝世风流和他们相知、相惜,终生不渝的友谊。
之前某些李杜诗艺解读常见的局囿是过于强调指向和归宗,对艺术和人性分析粗疏和浮露,缺少温度,没有激情,跟诗的酿制基本不搭界。
孙校长知道这个会无法继续了,李杜思之所以挖空心思搞出这么一个“挖星计划”。
还是那句话,唐代的时候,有后辈一时狂言,说起压倒元白,压倒李杜,大家并未展现出太多的苛责。
但是,李杜思鼓动了更多的老师说情,因此有了今晚一百多名毕业班老师济济一堂的会议。
唐代的时候,有后辈一时狂言,说要压倒元白、压倒李杜,大家并未表现出太多的苛责。
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后汉书·李杜列传》将二人事迹并列,也有“李杜司职,朋心合力”的赞语。
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