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jiùhuāng
(1) 救济凶年灾荒
(.好工具)例以备救荒英help to tide over a crop failure⒈ 救济灾民,使度过饥荒。
引宋叶适《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救荒莫若预, 绍熙末,费数十百万而人相枕死如故者,行之晚也。”
明李贽《复邓鼎石书》:“若曰‘救荒无奇策’,此则俗儒之妄谈,何可听哉。”
洪深《青龙潭》第三幕:“小大,不要斗气!我们还是想法子救荒。”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饥荒难关。
救jiù(1)(动)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命|挽~|营~|搭~|抢~|一定要把他~出来。(2)(动)援助人、使物免于(灾难、危险):~亡|~荒|~灾|~急。
荒读音:huāng荒huāng(1)(形)荒芜:地~了。(2)(形)荒凉:~村|~郊|~岛。(3)(形)荒歉:~年|备~。(4)(形)荒地:生~|开~|垦~。(5)(形)荒疏:别把功课~了|多年不下棋;~了。(6)(形)严重的缺乏:煤~|饥~。(7)(形)不合情理:~廖|~诞。(8)(形)〈方〉不确定的:~信|~数儿。(9)(形)〈书〉迷乱;放纵:~淫。
作为清中期重要的地方官员,陈宏谋在实践中主张以民为本的救荒理念。
左宗棠救荒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与他早年的困苦经历和所受教育有关,更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历代备荒、救荒机构设置均以仓储为主,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救助程序。
药用价值的不断探究等,莼菜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了救荒疗饥的作用。
以前科臣曾建议用俊秀监生捐官纳钱,此办法在山东救荒时曾经实行过;再用裁减衙门役夫工食之半,此在以往东征抗倭时亦一度实行过,请依故事予以允行。
于是,块根作物就显得尤其重要,红薯和马铃薯从一种舶来的地方性救荒作物逐渐发展成为东部以及其他地方数千万人的主食。
这种救荒意识为研究明清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当时“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
战后,他较早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是导致民贫而难以救荒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从明代北方地区灾害的频繁发生,政府救荒体制的废弛出发,分析灾荒与流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