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引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垂空文以自见。”
宋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於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明方孝孺《复郑好义书》之二:“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⒉ 犹自知。
引《庄子·骈拇》:“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⒊ 自然可见。
引《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行一》:“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自我炫耀、表现。
自zì(1)(代)自己:~爱|~备|~便|~费|~供|~家|~荐|~救|~勉|~弃|~谦|~强|~杀|~述|~诉|~习|~信|~省|~许|~选|~学|~专|~足|~不量力|~掘坟墓|~鸣清高|~投罗网|~我批评|~言~语|~作聪明。(2)(副)自然;当然:~不待言|~当努力|~有公道。自zì(介)从;由:~古|~外|~小|~远而近。
见读音:jiàn,xiàn[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修束;心暗于自照,则假言以策行。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人多读书则识进,且能自见瑕疵,故终身都无足处。
正如主公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希望我能早日领悟其中精髓,为主公排忧解难。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既然是的亲自见访,那我就去会会他吧。
许多人都时时为我见所蒙蔽而不自知,人不易自知犹如眼不能自见有力不能自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有人只需要十天,有人却需要半年,对于这种比较确实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