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武官。与“文职”对称。
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祖宗以来,凡双月十六日,例有应答牌子,前往教场比试,武职应袭。”
⒉ 军职。
引《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自从我祖父手裡就了武职,便讲究些兵法阵图。”
明沉德符《野获编·言事·武弁建言太黩》:“﹝刘永昌﹞又上言武职立功之人故絶,其姪孙以下俱许承袭。”
凡是武官均称为武职。相对于文职而言。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4.姓。
职读音:zhí职zhí(1)本义:(动)记。(2)(名)职位:~别|~称|~分|~官|~衔|~志|~责。(3)(代)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等奉命。(4)(动)掌管:~掌。(5)(连)〈书〉由于:~是之故|~此而已。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
卿家哪里话来,此等谋逆之事,自然见不得光,你是武职,又非科道衙司,何罪之有?快起来。
谈到最后,陈燮突然表示想捐一个武职,这个事情当时张瑶脸色有点难看,但是并没有直言反对。
在汉代,左将军本是高级武职,而在这个时期,只是一个名誉职衔,并无实权。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措辞已经传出武职官员之外了,也包括文职官员。
虽然这顶帽子很多人生下来,得到的武职就比这个高,但面对这种有机会成为未来宋朝功臣武将的希望。
升官图为古代博戏之一,其形制乃于纸上备载文武职官名衔,编排成图。
卫尉是一个武职,掌门卫屯兵,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
曹德当时是武职正五品宣慰使司佥事,见焦达信如见其人,知道他任过荣昌县把总且武艺超群,安排他任了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