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bēitiè
(1) 石[.好工具]碑的拓本
英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⒈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引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松雪、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石刻文字的拓印本。
碑bēi(名)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额|~林|~阴|~志。
帖读音:tiè,tiě,tiē[ tiè ]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碑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见解,是鲜明的碑帖融合的实践观念。
他们一不读书,二不‘识’字,尤其近年来世风丕变,有人竟连前代碑帖都不屑临摹研读,一提笔便想自成流派,自我作古,且动辄自封为‘书法家’。
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仔细观察,不露马迹蛛丝,找出前人之特征、变化,逐一突破,以不变应万变,以期达到碑帖结合之目的。
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博物馆里藏有多位著名书法家的碑帖。
其实遗憾更真实,比如断臂的维纳斯,汉魏碑帖。
他的字被称为“孩儿体”,若是让一位没有长期受过书法艺术熏陶,或是初入门道者来欣赏,是很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妙的。
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包括瓷玉珍玩、油画及当代艺术、紫砂茗具、古籍碑帖、邮品钱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