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lìbù
(1)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例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例吏部拟用左通政。——清·张廷玉《明史》[.好工具]英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2) 又
⒈ 旧官制六部之一。 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 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 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⒉ 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一》:“韩子苍言, 欧阳文忠公寄荆公诗云:‘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 谢朓于宋明帝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也。 文忠之意,直使谢朓事。”
引沉约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
⒊ 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引宋江端友《韩碑》诗:“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职官名。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铨叙、勋阶、黜陟等事。汉时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魏晋以后皆称为「吏部」。因专司铨选,故也称为「铨部」。
吏lì(1)(名)旧社会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胥~。(2)(名)旧社会泛指官吏:大~|酷~。
部读音:bù部bù(1)(名)部分:内~。(2)(名)某些机关的名称或机关企业中按业务而分的单位:外交~|门市~。(3)(名)军队(连以上)等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司令~。(4)(名)指部队。(5)(动)〈书〉统辖;统率:所~。(6)(量)用于书籍、影片等:两~字典。(7)〈方〉(量)用于机器或车辆:两~汽车。(8)姓。
王世充僭号,署少吏部,颇亲近用事。
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宜职,只求一关节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复任,情愿送此珠子。
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
或许是他的诗歌打动了吏部官员,庞锦还因此当上了浙江嘉兴府平湖县教谕。
不久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凡三年,天性孝友。
臣建议,撤去他巡抚之职,再押回京师,交由吏部与大理寺议处,然后公示此案,以儆效尤。
‘民间人士稂莠不齐,操方言土语,恐污了圣上的耳朵,先要吏部审核。
浙江嘉兴县一位进士花两万三千两银子,贿买得到吏部考功司主事的官职。
计布之会孙名恺,恺公之后良九焉、孙合焉,九为吏部郎中,政简刑清而民悦。
旧事,左右仆射初上,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已下罗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