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táozhīyāoyāo
(1) 由《诗·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句转化而来,“桃”,“逃”谐音,是逃跑的谐称
例他带着偷来的东西逃之夭夭了(好工具.)英make one's getaway;show a clean pair of heels⒈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引《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贴他不富,连我也穷,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是逃之夭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等各人走过之后,他纔不慌不忙的收拾了许多金珠物件,和那位督办大人坐了轮船,逃之夭夭的到天津去了。”
瞿秋白《乱弹·新英雄》:“满洲的日本大炮,轰隆轰隆的响了几下,立刻,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逃之夭夭。”
逃跑。参见「桃之夭夭」条。
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撞人者逃之夭夭,众人向他投去愤怒的眼光。
溜之大吉、桃之夭夭、抱头鼠窜、如鸟兽散、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望风而逃、远走高飞、不辞而别
岿然不动、天罗地网
逃之夭夭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查看更多
逃táo(1)(动)逃跑;逃走:~奔|~窜。(2)(动)逃避:~税|~学。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夭读音:yāo夭(动)夭折;少壮而死:~亡。夭yāo(形)〈书〉形容草木茂盛:桃之~~。
才听到警笛声,聚赌的一群人立即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那几个汉奸一见到人民军队来了,赶紧逃之夭夭。
那个罪犯虽逃之夭夭了,但法网恢恢,终会将他捉拿归案的。
为了躲避警方追捕,他急忙趁着黑夜往山区逃之夭夭。
他实在是无计可施,只好逃之夭夭。
赌徒一听到警察来了,马上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见我军发动猛攻,敌人立即逃之夭夭。
他不但酒醉驾车撞倒路人,在铸成大错后居然还逃之夭夭,真是罪无可赦!
喽罗们看到头头逃之夭夭,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了。
南郭先生弄虚作假,冒充吹竽手,最后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