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fēntíng-kànglǐ
(1) 抗:对等相当,也作“伉”。原意为宾主分处庭院两边,相对设礼,以平等之礼相待。后喻指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例偏据一偶,分庭抗礼英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act independently and defiantly;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match one's wits;treat sb. as an equal⒈ 亦作“分庭伉礼”。
⒉ 以平等之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
引《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宋程大昌《演繁露·东乡》:“《曲礼》説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则是客与主人敌礼者,即居西对东,以与主人匹,所谓分庭抗礼者也。”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忙了几日, 匡超人又进城去谢知县。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⒊ 彼此地位相同或势力相等,可以抗衡。
引清昭槤《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復统辖之制。”
彼此的关系对等,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儒林外史.第四○回》:「但凡做的来,萧云仙就和他分庭抗礼,以示优待。」也作「分庭伉礼」。
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和衷共济、同心协力、齐心协力、望洋兴叹、鞭长莫及
分庭抗礼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查看更多
1.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 )。
4.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
5. 辨别:区分。分析。
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
庭读音:tíng庭tíng(1)(名)本义:厅堂:厅堂(2)(名)正房前的院子:前~|~院。(3)(名)指法庭:~长|开~。
抗读音:kàng抗kàng(1)(动)抵抗;抵挡:顽~|抵~|~日战争。(2)(动)拒绝;抗拒:~命|~租。(3)(动)对等:~衡|分庭~礼。
礼读音:lǐ礼lǐ(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
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贤才,必是分庭抗礼,倍加礼遇。
他纵横商场数十年,晚年想退休享福,但唯一的独子却不愿接手,甚至还另起炉灶与他分庭抗礼。
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如今孩子大了,如果在言语、行为上不注意,他就会和我们分庭抗礼。
公主乃金枝玉叶,妾岂敢与公主分庭抗礼。
实际上,妖精聪明极了,完全有能力与巫师分庭抗礼。
一个是短跑金牌,一个是长跑健将,如今在这场比赛中分庭抗礼,不知谁会胜出?
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在补教界裡,这两家老字号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分庭抗礼,学生人数不相上下。